“智谷趋势”正在步造假大师易富贤的后尘
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智谷趋势研究所的文章《一个未富先老的中国》(以下简称《一》文),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:这个名头吓死人的研究所,居然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,就在这里大放厥词,胡言乱语。而在满篇的硬伤与槽点中,最明显的就是混淆了“抚养比”、“老年抚养比”与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的概念
在《一》文中的“社保基金的窟窿有多大”部分,作者提到人社部发布的《中国社会保险发展报告2016》,接着写道:“这份报告讲了啥呢?先看抚养比。全国平均是2.8,什么意思呢?就是每2.8个劳动力(缴养老保险)要养一位老人。”然而,这段文字下面所附的表格却是“中国分地区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(2015-2016)”。
作者显然没有意识到,“抚养比”与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。
综合维基百科中文版词条“抚养比”与英文版“Dependency ratio”的介绍,所谓抚养比(准确地说,是总抚养比),指的是“非劳动力人口”与“劳动力人口”之间的比例,其计算公式是: (0-14岁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之和/15-64岁人口)×100%(注:英文版维基百科写的是“×100”,但根据Investopedia上该词条的定义,的确应该乘以100%)。
而总抚养比又由两部分构成,一部分是少儿抚养比,即0-14岁人口与15-64岁人口之比(注:也有的国家把少儿非劳动力人口与劳动力人口之间的界限定为19岁,如果按这个标准计算的话,则中国的少儿抚养比更大);另一部分是老年抚养比,即65岁及以上人口与15-64岁人口之比。
在《中国老龄化现状2017 中国人口结构及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》(以下简称《中》文)里,按照这个公式算出的中国2015年总抚养比为37%,其中,“少儿抚养比为22.6%,老年抚养比为14.3%”,这说明中国的少儿抚养比远比老年抚养比沉重得多。
但《一》文中那张表格提到的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,根据新华网上的一篇文章《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最快年底出台抚养比接近1.5》,它指的是“参保职工人数与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的比值”。
换句话说呢,这个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跟“老年抚养比”大致相反,但又并非完全呈反比。
说它们大致相反,是因为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中的分子“参保职工人数”,大致相当于“老年抚养比”中的分母,即“劳动力人口”。说它们并非完全呈反比,是因为劳动力人口不可能全部缴纳养老保险,因此它不等于“参保职工人数”;老年的非劳动力人口,也不可能全部领取养老保险,因此不等于“领取养老保险待遇人数”。
由此可见,根据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,根本就无法判断一个国家的“老年抚养比”,更无法判断其“总抚养比”。
就拿2015年为例子,根据《中》文中提供的数据,这一年中国的“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”,而“15-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”,因此,潜在的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约为:100347万/14434万≈6.95。
这个数字远远高于《一》文所说的全国平均“抚养比”(实为全国平均的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)2.8,如果再考虑中国农村绝大多数65岁及以上人口根本不领取企业养老保险,那么,这两个数字的实际差距将更大。
这说明什么呢?说明中国有大量劳动力人口根本没有缴纳养老保险。为什么不交?原因很简单,中国有大量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人口,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农民工。这些人中有一部分能够进入城镇地区正规企业工作,缴纳养老保险,但仍有相当部分无法进入正规企业工作,无法缴纳养老保险。
换句话说,也就是中国的城镇地区无法为所有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工作,中国的经济无法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就业与生活环境,无法吸纳这些潜在的养老保险缴纳者
由此可见,中国的养老金不足并非《一》文所说的人口老化所致,而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够。
实际上,《中》文提供的另外两个数据也间接地证明了这个论点。2015年,中国的总抚养比为37%,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2.6%。也就是说,中国劳动力人口的抚养负担重,主要不是老年人太多,而是少儿太多。
“智谷趋势”那篇文章的作者有可能是真的搞不懂(总)抚养比、老年抚养比和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这三个概念,因为在该文后面的论述中,他(们)一直都把“企业养老保险抚养比”说成是“抚养比”(他们实际想说的是“老年抚养比”,因为文中根本没讨论少儿抚养比的问题)。
例如,文中说“国有资本划转终究解决的只是过去的历史遗留问题,而它无法解决的是中国人口的日渐老去,以及伴随而来的抚养比下降”。
实际上,如果真的是(老年)抚养比下降,也就是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下降,那说明老龄化减轻了,而非相反。
若《一》文作者是真的不懂,那说明他(们)的学术水平非常非常差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滥竽充数的事情哪里都有,但最近几年在兲朝好像特别多,不信的话就看看那些来自三教九流、各行各业的“人口学家”吧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篇文章的转载数(到12月26日下午约17点,在谷歌上搜索 “一个未富先老的中国”+智谷,可获得11 200个结果)还揭示了一个更加恐怖的事实:全球中文网络媒体有成千上万的编辑都没搞清楚这三个概念的区别。
但是,发现兲朝知识界混淆这几个“抚养比”概念的,并非只有我一个人。其实,早在3年前的2014年年底,就有人写文章揭露这个问题(见《养老保险“抚养比”是否谬论?》,然而遗憾的是,学界一直将错就错,没有纠正这个错误。
但是,发现兲朝知识界混淆这几个“抚养比”概念的,并非只有我一个人。其实,早在3年前的2014年年底,就有人写文章揭露这个问题(见《养老保险“抚养比”是否谬论?》,然而遗憾的是,学界一直将错就错,没有纠正这个错误。
或许,“智谷趋势”那篇文章的作者并非真的缺乏常识,而是故意混淆这三个概念,目的是颠倒黑白,把老龄化当作中国养老保险不足的替罪羊,而不去探究造成这一状况的真实原因(如大撒币上台以来在经济与政治领域实行一系列封闭与保守政策,以及它们对中国经济产生的致命影响)。
“智谷趋势”的作者这么做的最终目的,则是为了提出后面那个不靠谱的解决方案:鼓励生育(原文是:“加速老去的人口毫无疑问对社保基金是压力,国有资本划拨解决的是过去遗留的支出问题,但解决不了人口老去的创收问题。要解决这点,推迟退休年龄是必然的,另一个办法是回到人口问题上:鼓励生育。”)。
其实,这种靠鼓励生育来解决养老金不足的办法,往好里说,也只能算远水救不得近火;往坏里说则是南辕北辙,搞不好就适得其反。
因为,就算这几年多生的人口长大后能够贡献更多养老金,那也是一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,而养老金不足却是当下火烧眉毛、迫在眉睫的大问题。可是,万一中国的经济到那时依然没有起色呢?那么他们不仅无法贡献更多的养老金,而且反倒会增加就业压力,有可能带来一连串的社会、经济和政治问题。
分析到这里,《一》文作者身为反节育派的立场已经昭然若揭。实际上,故意混淆一些基本概念,或者偷换概念,颠倒黑白,一直都是反节育派惯用的欺瞒手法。这方面我已经揭露很多,读者如果感兴趣,可以翻看笔者以前的一些博文。
根据网上查到的资料,“智谷趋势研究中心”是“广州智谷趋势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智库,由来自杰出媒体、一流网络和著名智库的人士创办,致力于对中国政治、经济大趋势进行严肃、专业、数据化的分析预测,并基于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向大众提供领先趋势资讯。”
不过,从本文对《一个未富先老的中国》的上述分析看,它的这位(些)不敢署名的作者不过是些缺乏基本常识、滥竽充数的假专家,但愿他(们)不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“高级科学家”或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“反计生教授”,虽然该文作者的学术水平跟那两位造假大师非常接近。
当然,在这个由“初二博士”领导的国家,“智谷趋势”之流的“研究中心”,用诸如此类狗屁不通的文章糊弄决策者,已经是绰绰有余。但该文也糊弄了成千上万的中文网站编辑,就值得警惕了。有鉴于此,建议“智谷趋势”更名为“愚人谷”,更符合它的实际行为。
这个事实也再一次说明,GFW带来的信息隔绝效应,已经对中国的知识界和决策者产生不利影响:它让知识分子无法接触到更新、更准确的知识和信息,也让当权者在各种受到有意或无意扭曲歪曲的建议的误导下,作出错误的决策。
或许,我推特帐号所表示的“GFW fuck(s) GCD”,正在变成现实:受GFW毒害最深的,不一定是中国的“低端人口”,但肯定包括“高端人口”,也就是“赵家人”。
只是,这种现象中隐藏的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,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,还有待更专业的研究者作出更加深刻与深入的分析。
2018年1月25日更新:就是这个“智谷”趋势,在搜狐网上推荐了造假大师易富贤胡诌出来的《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?》。它果然跟易富贤之流是穿一条裤子的,难怪学术水平也跟易富贤一样差。没准本文批评的那篇没有作者署名的文章就是易富贤的又一篇“杰作”呢。
-------
延伸阅读:
《要多少人间悲剧,才能证明“多子多福”的荒谬?》
《造假大师易富贤的浆糊统计学:“计划死亡”终于在他笔下变成现实》
《是谁给了易富贤造假的贼胆?》
留言
張貼留言